工程案例

首页 > 工程案例

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来源:开云官网靠谱吗    发布时间:2024-02-15 02:39:31   访问量:116 次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出版发行,是创办的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由蔡和森任主编,高君宇、李达、瞿秋白、彭述之、张国焘任编委及主要撰稿人,、周恩来等也发表过一些重要文章。《向导》周报的政治性,思想性、斗争性和艺术性很强,是在建党之初领导工农大众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重要舆论阵地,对中国革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该刊后期受陈独秀的影响,1929年7月停刊,共出了201期,在的新闻报刊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896-1929)中国早期农动的领导人之一。广东海丰人。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长期从事农动,曾任中央农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后回海陆丰领导了农民武装起义,并一度建立海陆丰工农兵民主政府。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六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29年8月24日在上海被捕,30日就义。遗著有《海陆丰农动》。

  为提高国民知识和道德,过合乎礼仪廉耻的新生活,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中心准则是“礼、仪、廉、耻”。从改造人们的衣食住行入手,具体标准是“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追求生活的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运动有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主持,在全国1300多个县设立了新生活运动分会,成立了总人数达10万人以上的新生活劳动服务团,后发展到40万人以上。新生活运动有控制民众的一面,也在抗战爆发后起到了一些战时服务、救济等作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军第26路军在中国领导下,于江西省宁都举行的武装起义。1931年12月14日下午,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按计划指派部队控制电台、指挥机构等要害部门和通往苏区的交通要道,加强城内城郊的警戒。是日晚,赵博生召集团长以上军官在总指挥部开会,讲明形势和第26路军的处境及出路后,宣布起义加入红军。同时,派部队将第25师师部包围缴械,除该师师长越墙逃跑并带走驻城北石上的1个团外,全军1.7万余人携带武器2万余件参加起义。在此期间,还逮捕了宁都县县长、靖卫团长等反动官吏和逃居宁都县城的地主豪绅。宁都起义,打击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增强了红军力量,对巩固和发展中央苏区起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派往缅甸抗击日军的部队。为保障中缅道路的畅通,同时亦为了支援在缅甸战场陷入苦战的英盟军。1942年2月,应英方吁请,中国军队入缅援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滞留于滇缅边境待命的第5军、第6军、以及暂编军队依次入缅,紧急向缅南、缅东地区开进,在英缅军总司令胡敦的统一指挥下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几经苦战,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但因中英双方未能更好的协同作战,导致日军长驱直入,中英双方败北。作战遭受失败后的中国远征军,一部成功退入印度修整,后在美军的大力支援与训练下,整训成为一支全式美械装备、战斗力强悍的常胜之师。另一部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通过无人的森林,以惊人的毅力成功退入了我国云南境内。1945年初抗战进入收复失地的大反攻后,也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于1949年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员会议通过,共7章60条。它主要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它还规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的各项总原则。《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

  1950年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的同盟条约。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30年。同日还签订了《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并做必要的经济合作。在签约的同时,中苏双方在互换照会中声明,1945年8月14日中苏缔结的相当的条约与协定均失去效力。条约期满后,未再延长。

  《新人口论》作者是马寅初。主要是1955年根据他在浙江、上海等地进行的人口调查和中国的国情总结出的科学预见。马寅初于1957年4月,在北京大学大饭厅就人口问题发表首次演讲,题为《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同年6月,马寅初将自己的演讲整理成文,作为一项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并于1957年7月5日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发表,这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

  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国系孙中山在日本扶持下广东成立军政府。

  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都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吞我并,争斗不已。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与在中央掌实权的段祺瑞争权夺利,发生“府院之争”。1917年7月,张勋应黎元洪“调停”之邀,率领三千“辫子军”入京,复辟帝制,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

  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国务总理。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权后,投靠日本,企图以武力手段统一南方军阀。段祺瑞的武力统一行为激起南方革命派及西南军阀的反对。1917年8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随即讨伐段祺瑞的第一次护法战争拉开序幕。在北洋军的下,北伐军受挫;加之军政府内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战争失败。

  ①华盛顿会议后,帝国主义列强支持操纵依附他们的军阀争权夺利,割据混战,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②必要条件:二七惨案使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以后,深感的改组十分必要;③可能条件: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根据地,它的领导人孙中山真诚欢迎中国同他合作。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起了促进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的是党内合作的方式,即员以个人身份加入这一方式。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形式是因为:其一,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使统一战线有了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其二,是当时中国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大党,这种形式能为所接受,有利于的改组。 其三,员以个人身份加入,既有利于以合法身份开展革命活动,更有助于保持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1)“”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矛盾、各种各样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中央、在1957年以来,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逐渐形成的一套“左”倾错误 理论。这是“”发生和持续的直接原因。

  第二,个人专断作风和个人崇拜现象不仅严重地损害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也为“”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第三,、、康生等人的不断利用的错误,进行反革命活动,是“”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原因。

  第四,晚年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错误认识,是“”发生的重要因素。

  第五,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恶化,苏联向中国施加政治、军事、经济压力,认为,中国必须反修防修,这是“”发生的国际背景。

  第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史无前例的,在探索过程中,难免出现曲折和失误。受到封建专制主义和小农平均主义的影响,是“”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2)长达十年之久的“”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空前大灾难,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第一,在思想上,“”混淆是非,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四处泛滥,把思想庸俗化、简单化,在一系列理论上、政策上造成了严重的错误。

  第二,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给中国的人才建设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第四,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遭到空前的浩劫,教育、科学技术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

  第五,组织上”严重破坏了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受到了破坏。

  (3)“”是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失误,是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的 一次错误实践,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国家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二,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全力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经济建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要逐步的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三,必须正确地处理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反对个人凌驾于党、国家和组织之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

  第四,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要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根本任务。必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充分发扬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全体党员和全体公民的民主权利,使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第五,一定要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必须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完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一)经济体制改革:即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造。内容有:(一)农村改革。(二)国有经济改革和非公经济发展。(三)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四)市场体系建设。(五)促进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六)教育体制改革。(七)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九)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形成。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如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医治战争的创伤,克服恶性通货膨胀,摆脱贫困状态,促进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和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显著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广泛,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经济结构日益复杂,社会需求日益变化,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深入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

  要从根本上改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成为必须探索的重大问题,我们党以理论为指导,领导我国各族人民经过14年的探索,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商品经济、优化资源配置、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需要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一定要有充分发育和完善的市场体制。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市场方式配置资源要比计划方式配置资源更为有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长时期的持续、稳定、迅速增加,以及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我们正常的生活水平持续上新的台阶,充分证明,党的十四大确立。

  西南,狭义上指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广义上的大西南包括西藏和广西,以四川为中心的狭义上的大西南。在抗日战争时期,政府凭借着西南大后方,最终得以坚持至抗战胜利,西南大后方抗战战略地位的作用巨大的历史意义。

  (1)以四川为中心的大西南,在国防地理上具有无可争议的重要战略地位。四川(包括西康)北以岷山山脉与陕西、甘肃二省为界,西与青藏高原毗连,南以金沙江和云南接壤,东以巴山山脉与湖北相连,并紧靠湘西雪峰山地区。长江横贯境内,汇合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诸水,奔流东向。四周高山环绕,腹心为盆地,平畴沃野,形胜天然。东扼长江,足为吴楚咽喉,北走秦岭,沟通秦陇肘腋。实为西北、西南的要冲,中原的后卫,西部中国的屏障。自古以来,四川安危和整个中国兴衰息息相关。四川的中心地位并不排斥同它相连区域的主体地位。四川是和汉中、陇南、云贵高原、青藏高原连为一体,唇齿相依。

  (2)大西南也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异常丰富,经济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其一是拥有巨大的水力资源,是世界上水力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其二是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种较为齐全,占全国主体地位。四川在西南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明显快于云、贵等其它地区,这是由它经济自然条件决定的。自古以来,四川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得天独厚,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土壤膏腴,即虽山坡峡谷,都辟为梯田;资源丰富,川盐闻名;民勤精作,吃苦耐劳;四川赋税,在全国最多。就广义的国防而言,四川实在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区域。此种特点的四川(包括西康),再加上云南、贵州,整个西南地区自然拥有持久抗战的战略地位,政府把它作为持久抗战大后方,这是最佳选择。

  (3)西南具备了地理、经济条件,那末,西南的政治状况在客观上却是有利于抗战的。蒋介石同时还设法统一云南、贵州,他首先对实力最弱的贵州军阀下手,将省主席王家烈调出贵州,而以亲信吴忠信继任,将贵州纳入蒋系范围。到昆明后看到还不能对龙云下手,就对陈布雷说:“只要他服从中央、,云南的事只好暂时由他去负责了。”从上来看,在政府全面抗战之前只统辖中国本部18个省中的11个,中国还缺乏一个有效能的中央政府,蒋介石和西南的关系极为紧张,西南军阀阻碍中央政府影响的渗入。在建立有效能的中央政府方面,上述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也正是由于双方的关系紧张,蒋介石便借助于“团结一致复兴民族”的旗号来推行上述措施。在外患日急、国势阽危的情况下,这段话无疑激起了西南军阀的民族爱国感情,有助于蒋介石对西南的统治,为中央政府顺利迁入西南奠定了基础。

  (4)西南军对都有强烈的爱国心,全面抗战一爆发,川军于1937年9月分东、北两路同时开拔。一路由川陕大道北上向西安集中,增援山西前线;一路由川鄂大道东下向宜昌集中,增援平汉路前线;以在贵州的军对,也由贵州出发向武汉集中,增援上海前线)厂矿的迁入,奠定了西南抗战经济建设基本格局。自抗战爆发至1940年底止,全国大批大专院校、科研机关、实验设备及科学技术人才汇集西南,更加推动了西南经济发展,增强了西南经济支持抗战的能力。中部工业及东南之人力物力,多已移植于西南诸省,西部之开发与交通建设,已达初步基础,此次抗战乃可实施全面战争。

  (6)西南大后方抗战战略地位正式确定,至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而正式形成。尽管西南大后方的确定有仓促之嫌,但它的最终形成对中国抗战却有着重大的意义。西南大后方做为当时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另一中心为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保持了一面抗战旗帜,对于稳定中国军心民心、坚持抗战有重大作用;同时由于大批工业内迁及国民政府在西南的各项经济建设,使西南大后方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为坚持长期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抗日救亡运动与整个抗日战争相始终,并因政局和战局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阶段性特点。从运动的行为方式来看,七七事变前多属于民众自发行为或政党行为,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各地工人、学生在中国领导下,纷纷举行罢工、罢课,向政府请愿和,反对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工人、农民、学生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抵抗日本侵略军。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积极要求政府改变政策。各地人民还组织“抗日救国会”等团体,募捐支援抗日军队和开展日货等。1935年华北事变后,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而七七事变后则转变为被国民政府认可、参与的政府行为。从运动的形式和规模来看.七七事变前的多为请愿、等具有相当规模的个体运动;七七事变以后则发展为有着非常大规模的整体运动。

  (2)作用:七七事变前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敦促其对日政策的调整和改变,驱使其最终走上抗战的道路;七七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则坚定了国民政府的抗战信心.动员和激励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和胜利信念。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出版发行,是创办的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由蔡和森任主编,高君宇、李达、瞿秋白、彭述之、张国焘任编委及主要撰稿人,、周恩来等也发表过一些重要文章。《向导》周报的政治性,思想性、斗争性和艺术性很强,是在建党之初领导工农大众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重要舆论阵地,对中国革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该刊后期受陈独秀的影响,1929年7月停刊,共出了201期,在的新闻报刊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896-1929)中国早期农动的领导人之一。广东海丰人。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长期从事农动,曾任中央农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后回海陆丰领导了农民武装起义,并一度建立海陆丰工农兵民主政府。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六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29年8月24日在上海被捕,30日就义。遗著有《海陆丰农动》。

  为提高国民知识和道德,过合乎礼仪廉耻的新生活,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中心准则是“礼、仪、廉、耻”。从改造人们的衣食住行入手,具体标准是“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追求生活的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运动有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主持,在全国1300多个县设立了新生活运动分会,成立了总人数达10万人以上的新生活劳动服务团,后发展到40万人以上。新生活运动有控制民众的一面,也在抗战爆发后起到了一些战时服务、救济等作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军第26路军在中国领导下,于江西省宁都举行的武装起义。1931年12月14日下午,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按计划指派部队控制电台、指挥机构等要害部门和通往苏区的交通要道,加强城内城郊的警戒。是日晚,赵博生召集团长以上军官在总指挥部开会,讲明形势和第26路军的处境及出路后,宣布起义加入红军。同时,派部队将第25师师部包围缴械,除该师师长越墙逃跑并带走驻城北石上的1个团外,全军1.7万余人携带武器2万余件参加起义。在此期间,还逮捕了宁都县县长、靖卫团长等反动官吏和逃居宁都县城的地主豪绅。宁都起义,打击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增强了红军力量,对巩固和发展中央苏区起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派往缅甸抗击日军的部队。为保障中缅道路的畅通,同时亦为了支援在缅甸战场陷入苦战的英盟军。1942年2月,应英方吁请,中国军队入缅援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滞留于滇缅边境待命的第5军、第6军、以及暂编军队依次入缅,紧急向缅南、缅东地区开进,在英缅军总司令胡敦的统一指挥下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几经苦战,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但因中英双方未能更好的协同作战,导致日军长驱直入,中英双方败北。作战遭受失败后的中国远征军,一部成功退入印度修整,后在美军的大力支援与训练下,整训成为一支全式美械装备、战斗力强悍的常胜之师。另一部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通过无人的森林,以惊人的毅力成功退入了我国云南境内。1945年初抗战进入收复失地的大反攻后,也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于1949年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员会议通过,共7章60条。它主要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它还规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的各项总原则。《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

  1950年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的同盟条约。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30年。同日还签订了《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并做必要的经济合作。在签约的同时,中苏双方在互换照会中声明,1945年8月14日中苏缔结的相当的条约与协定均失去效力。条约期满后,未再延长。

  《新人口论》作者是马寅初。主要是1955年根据他在浙江、上海等地进行的人口调查和中国的国情总结出的科学预见。马寅初于1957年4月,在北京大学大饭厅就人口问题发表首次演讲,题为《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同年6月,马寅初将自己的演讲整理成文,作为一项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并于1957年7月5日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发表,这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

  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国系孙中山在日本扶持下广东成立军政府。

  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都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吞我并,争斗不已。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与在中央掌实权的段祺瑞争权夺利,发生“府院之争”。1917年7月,张勋应黎元洪“调停”之邀,率领三千“辫子军”入京,复辟帝制,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

  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国务总理。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权后,投靠日本,企图以武力手段统一南方军阀。段祺瑞的武力统一行为激起南方革命派及西南军阀的反对。1917年8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随即讨伐段祺瑞的第一次护法战争拉开序幕。在北洋军的下,北伐军受挫;加之军政府内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战争失败。

  ①华盛顿会议后,帝国主义列强支持操纵依附他们的军阀争权夺利,割据混战,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②必要条件:二七惨案使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以后,深感的改组十分必要;③可能条件: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根据地,它的领导人孙中山真诚欢迎中国同他合作。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起了促进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的是党内合作的方式,即员以个人身份加入这一方式。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形式是因为:其一,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使统一战线有了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其二,是当时中国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大党,这种形式能为所接受,有利于的改组。 其三,员以个人身份加入,既有利于以合法身份开展革命活动,更有助于保持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1)“”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矛盾、各种各样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中央、在1957年以来,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逐渐形成的一套“左”倾错误 理论。这是“”发生和持续的直接原因。

  第二,个人专断作风和个人崇拜现象不仅严重地损害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也为“”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第三,、、康生等人的不断利用的错误,进行反革命活动,是“”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原因。

  第四,晚年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错误认识,是“”发生的重要因素。

  第五,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恶化,苏联向中国施加政治、军事、经济压力,认为,中国必须反修防修,这是“”发生的国际背景。

  第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史无前例的,在探索过程中,难免出现曲折和失误。受到封建专制主义和小农平均主义的影响,是“”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2)长达十年之久的“”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空前大灾难,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第一,在思想上,“”混淆是非,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四处泛滥,把思想庸俗化、简单化,在一系列理论上、政策上造成了严重的错误。

  第二,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给中国的人才建设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第四,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遭到空前的浩劫,教育、科学技术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

  第五,组织上”严重破坏了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受到了破坏。

  (3)“”是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失误,是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的 一次错误实践,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国家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二,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全力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经济建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要逐步的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三,必须正确地处理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反对个人凌驾于党、国家和组织之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

  第四,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要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根本任务。必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充分发扬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全体党员和全体公民的民主权利,使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第五,一定要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必须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完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一)经济体制改革:即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造。内容有:(一)农村改革。(二)国有经济改革和非公经济发展。(三)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四)市场体系建设。(五)促进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六)教育体制改革。(七)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九)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形成。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如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医治战争的创伤,克服恶性通货膨胀,摆脱贫困状态,促进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和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显著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广泛,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经济结构日益复杂,社会需求日益变化,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深入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

  要从根本上改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成为必须探索的重大问题,我们党以理论为指导,领导我国各族人民经过14年的探索,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商品经济、优化资源配置、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需要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一定要有充分发育和完善的市场体制。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市场方式配置资源要比计划方式配置资源更为有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长时期的持续、稳定、迅速增加,以及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我们正常的生活水平持续上新的台阶,充分证明,党的十四大确立。

  西南,狭义上指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广义上的大西南包括西藏和广西,以四川为中心的狭义上的大西南。在抗日战争时期,政府凭借着西南大后方,最终得以坚持至抗战胜利,西南大后方抗战战略地位的作用巨大的历史意义。

  (1)以四川为中心的大西南,在国防地理上具有无可争议的重要战略地位。四川(包括西康)北以岷山山脉与陕西、甘肃二省为界,西与青藏高原毗连,南以金沙江和云南接壤,东以巴山山脉与湖北相连,并紧靠湘西雪峰山地区。长江横贯境内,汇合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诸水,奔流东向。四周高山环绕,腹心为盆地,平畴沃野,形胜天然。东扼长江,足为吴楚咽喉,北走秦岭,沟通秦陇肘腋。实为西北、西南的要冲,中原的后卫,西部中国的屏障。自古以来,四川安危和整个中国兴衰息息相关。四川的中心地位并不排斥同它相连区域的主体地位。四川是和汉中、陇南、云贵高原、青藏高原连为一体,唇齿相依。

  (2)大西南也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异常丰富,经济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其一是拥有巨大的水力资源,是世界上水力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其二是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种较为齐全,占全国主体地位。四川在西南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明显快于云、贵等其它地区,这是由它经济自然条件决定的。自古以来,四川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得天独厚,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土壤膏腴,即虽山坡峡谷,都辟为梯田;资源丰富,川盐闻名;民勤精作,吃苦耐劳;四川赋税,在全国最多。就广义的国防而言,四川实在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区域。此种特点的四川(包括西康),再加上云南、贵州,整个西南地区自然拥有持久抗战的战略地位,政府把它作为持久抗战大后方,这是最佳选择。

  (3)西南具备了地理、经济条件,那末,西南的政治状况在客观上却是有利于抗战的。蒋介石同时还设法统一云南、贵州,他首先对实力最弱的贵州军阀下手,将省主席王家烈调出贵州,而以亲信吴忠信继任,将贵州纳入蒋系范围。到昆明后看到还不能对龙云下手,就对陈布雷说:“只要他服从中央、,云南的事只好暂时由他去负责了。”从上来看,在政府全面抗战之前只统辖中国本部18个省中的11个,中国还缺乏一个有效能的中央政府,蒋介石和西南的关系极为紧张,西南军阀阻碍中央政府影响的渗入。在建立有效能的中央政府方面,上述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也正是由于双方的关系紧张,蒋介石便借助于“团结一致复兴民族”的旗号来推行上述措施。在外患日急、国势阽危的情况下,这段话无疑激起了西南军阀的民族爱国感情,有助于蒋介石对西南的统治,为中央政府顺利迁入西南奠定了基础。

  (4)西南军对都有强烈的爱国心,全面抗战一爆发,川军于1937年9月分东、北两路同时开拔。一路由川陕大道北上向西安集中,增援山西前线;一路由川鄂大道东下向宜昌集中,增援平汉路前线;以在贵州的军对,也由贵州出发向武汉集中,增援上海前线)厂矿的迁入,奠定了西南抗战经济建设基本格局。自抗战爆发至1940年底止,全国大批大专院校、科研机关、实验设备及科学技术人才汇集西南,更加推动了西南经济发展,增强了西南经济支持抗战的能力。中部工业及东南之人力物力,多已移植于西南诸省,西部之开发与交通建设,已达初步基础,此次抗战乃可实施全面战争。

  (6)西南大后方抗战战略地位正式确定,至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而正式形成。尽管西南大后方的确定有仓促之嫌,但它的最终形成对中国抗战却有着重大的意义。西南大后方做为当时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另一中心为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保持了一面抗战旗帜,对于稳定中国军心民心、坚持抗战有重大作用;同时由于大批工业内迁及国民政府在西南的各项经济建设,使西南大后方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为坚持长期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抗日救亡运动与整个抗日战争相始终,并因政局和战局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阶段性特点。从运动的行为方式来看,七七事变前多属于民众自发行为或政党行为,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各地工人、学生在中国领导下,纷纷举行罢工、罢课,向政府请愿和,反对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工人、农民、学生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抵抗日本侵略军。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积极要求政府改变政策。各地人民还组织“抗日救国会”等团体,募捐支援抗日军队和开展日货等。1935年华北事变后,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而七七事变后则转变为被国民政府认可、参与的政府行为。从运动的形式和规模来看.七七事变前的多为请愿、等具有相当规模的个体运动;七七事变以后则发展为有着非常大规模的整体运动。(2)作用:七七事变前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敦促其对日政策的调整和改变,驱使其最终走上抗战的道路;七七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则坚定了国民政府的抗战信心.动员和激励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和胜利信念。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上一篇:对于普通人家来说拥有一间干净整洁的居所是一种难得的福气

下一篇:【5S目视化】目视化办理企业施行5S办理的原因